编者按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国家经济发展的中心适时转向西部,通过开发西部、建设西部,达到中国的普遍繁荣,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步,也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世纪之交作出的重要战略抉择。国际舆论认为,这与当年中国开发沿海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没有西部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本刊从今天起陆续推出有关西部开发的连续报道,请读者予以关注。
新千年第一春,西部地区人民梦寐以求的开发热潮在广袤的西部地区如洪波涌起。和以往的几次西部开发不同,这次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新条件下的大开发,为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农业作为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薄弱环节,在这次大开发中如何发展,将在相当程度上决定这次大开发的命运。记者就此请教了全国人大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陈吉元教授。
陈教授认为:农业的基础作用在西部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西部广大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全国大部分贫困地区都集中在那里。解决生存成了西部地区的首要问题,从而直接影响了发展。西部大开发要有大的基础设施如公路、铁路、资源型工业等项目上马,很难想像,如果没有农业的支撑,这些项目能顺利实施。所以,西部大开发,必须抓好农业,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而不能有任何削弱。
对于如何在西部大开发中发展农业,陈教授认为要抓好以下工作:
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是恢复西部地区自然生态的平衡。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是西部地区贫困的最根本原因,也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如今表土裸露的黄土高原,历史上却是林木茂密,水草丰美,“牛羊塞道”;而缺水严重的西安市,在唐代更是八水环绕。由于频仍的战乱和垦荒,使西北地区植被受到严重破坏,人们为了生存,先是砍树,继而铲草,最后连草根都挖光,从而导致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形成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西南大片的喀斯特地区土质瘠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也面临着石漠化的危胁。
恢复生态环境的措施就是要结合全国农业结构调整,将不宜农耕的土地适时退耕还林、还草。近年,我国粮食连续丰收,库存充裕,煤炭供应充足,为西部退耕还林后人民生活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和大好时机。通过退耕还林打断恶性循环,恢复生态平衡,这种“反弹琵琶”看似纡曲,实则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这是西部农业发展的根本前题。
其次是要从实际出发,发挥区域优势。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总水平较低,但也有优势产品,如新疆的棉花就以质优见称。甘肃定西以干旱闻名全国,以前种粮食,产量极低,效益更差;而改种土豆后,不仅产量大幅上扬,而且质量亦佳,效益倍增。现在新疆也根据日照充足等自然条件,提出开发西红柿、枸杞、红花等“红色系列”产品。根据地区优势,因地置宜,扬长避短,将会大大提高西部地区的农业效益。
第三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农产品深加工不够是西部地区农民贫困的又一重要原因。像西红柿这样的农产品保存困难,而加工成西红柿酱后不仅可以长期保存,而且价值提高。“九五”后,我国农业发展战略有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从提供有效的农产品转变为提高农民收入。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提高农民收入最直接的途径。
第四是要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政策,现在中央又提出“允许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从而为家庭规模化经营开辟了道路,农民可以通过合伙、转包、入股等多种形式扩大经营规模,这一政策在生态环境恶劣的西北更要坚持,否则不仅会从根本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人为破坏。如草原退化,除了自然原因外,产权不明晰也是重要原因。由于草原一直属共有,所以牧民逐水草放牧,形成掠夺性的占用,而从不加以培育,导致草原迅速退化。要扭转这种趋势必须实行责任承包,以使牧民保护培育草场以便长期利用。联产承包责任制绝不是权宜之计,必须长期坚持。
第五是要坚持科技兴农,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这一点在西部地区特殊自然条件下尤显重要。如西北缺水地区必须改变过去大水漫灌的落后浪费的灌溉方式,而要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微灌、滴灌、渗灌等新的灌溉技术。新疆的哈密瓜和葡萄历史上名扬四海,现在却受到台湾培育的哈密瓜和美国葡萄的挑战,如果我们不注重品种的培育和改良,势必逐渐失去过去的优势。通过科技兴农提高农民素质更是西部农业发展的持续动力。
总之,西部农业不仅要在这次西部大开发中乘势而上,更要支撑起整个西部大开发这座大厦。责任重大,前景光明。